在暑修課程,舉凡授課大綱之上傳、全面點名、登錄成績等,一切都比照正常學期(regular semesters)辦理。對學生的請假,限制還更嚴。我一直納悶:為何暑修課程沒有實施期末教學意見調查?
請教學校相關同仁,客氣地回應幾點:
(A)好像一直沒人提出這一問題
(B)如果兼任老師授課後,得到低於3.5(out of 5)的評量分數,依辦法將不能續聘
(C)其實學校暑修課程總量不多
我提醒同仁,經濟學者早就提出重覆賽局 (repeated games)與非同步決策(sequential-move decision-making),也用在大學教育上。例如:張三修我的課,期中考得38分,我依規定給予期中預警。期末考前,張三(甚至我自己)猜測張三通過的機率應該在30%以下。當學校要求張三填寫對教師之教學滿意度(不記名問卷)調查時,張三很有可能給予極負面評量。教師出題與打成績時,不會知道自己的評量。有國外期刊論文發現,教師提高期中考成績x%,該教師教學滿意度分數就會上升y%。我自己默默實驗幾年,大致與此發現吻合。同仁卻一直告訴我,教學滿意度分數與該課程全班學期成績,沒有相關性。這兩者,等同於simultaneous move (同步)。可見,他們沒有認真思考sequential move的影響。
也聽幾位老師說過,學年課程,似乎以在第二學期結束前,才實施教學評量為宜。因為有人擔心,如果教師看到第一學期不好的評量,在第二學期就會更嚴苛給分。其實,這種推理,已經融入sequential move的策略思考。我的授課,經常是下學期平均分數,高於上學期平均分數,究竟是同學自我調適成功?變得較用功、更聰明?還是我有感於『瓜田李下』成語啟示,自己避嫌?永遠沒有答案。
回到暑修議題。假設張三修我的課未過關,隨班重修時,有可能給予不好的教學評量。如果我去年『當』(failed)15位同學,今年都隨(低年級)班重修,有可能把我這一次的教學評量重創。如果我設法讓他們只能暑修,他們將無法給我任何教學評量。所以,對這類教師而言,現行制度正提供一個壓倒性策略(dominant or dominating strategy)!反之,如果暑修同學透過小班教學與前車之鑑,在暑修過程中,對該教師的觀感,大幅度改變,此一佳音,學校與教師將不得而知。緣此,逆選擇(adverse selection)現象,也可能出現。
說了很多,聽進去有多少?我不願估算。
Some years ago, I wrote a short entry entitled “Wenzao is Unique.” That concludes this blog article.